药用玻璃容器应力超标风险?偏光应力仪助力符合GB/T 15726-2021标准
- 2025-10-28
- 149
- 山东泉科瑞达仪器设备有限公司
在药品包装领域,药用玻璃容器作为直接接触药品的关键材料,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性、有效性和稳定性。近年来,随着《中国药典》2025版及国家标准GB/T 15726-2021《玻璃仪器 内应力检验方法》的全面实施,药用玻璃容器的内应力控制已从“可选项”升级为“硬性指标”。一旦内应力超标,不仅影响容器本身的物理性能,更可能引发严重的药品安全风险。
一、药用玻璃容器应力超标的三大风险
物理破裂风险
玻璃在成型和退火过程中若工艺控制不当,内部会残留不均匀应力。在后续的灌装、灭菌、运输或使用过程中,温差或机械冲击极易导致容器破裂、爆裂,甚至造成生产线停机或药品污染。化学稳定性下降
应力集中区域会加速玻璃中碱金属离子的析出,改变药液pH值或引发药物降解,严重影响药品的化学稳定性与疗效,尤其对高敏感性生物制剂影响更为显著。合规与市场准入风险
根据2025版《中国药典》通则4022《玻璃瓶偏光应力测定法》及GB/T 15726-2021标准,药用玻璃容器必须通过内应力检测方可用于药品包装。未达标产品将无法通过药品注册审评,甚至面临召回或退市风险。行业数据显示,近三年约35%的药品召回事件与包装材料缺陷相关,其中内应力问题占主导。
二、GB/T 15726-2021标准对内应力检测的核心要求
GB/T 15726-2021标准基于偏振光干涉原理,明确规定:
检测对象:仅限退火后的玻璃仪器,包括实验室器皿及药用玻璃容器(如安瓿瓶、西林瓶、输液瓶等);
技术原理:通过测量双折射产生的光程差(ΔS),结合公式 ΔS = K·σ·d(K为应力光学常数,d为厚度)换算应力值;
限值要求:常规量器单位厚度光程差 ≤100 nm/cm,滴定管类 ≤120 nm/cm;药典对高风险注射剂瓶要求更严,部分限值低至 ≤40 nm/mm;
环境与设备:检测环境温度10–35℃、湿度<80%,需使用偏振度≥99%、光场亮度≥120 cd/m²的偏光应力仪,并配备565 nm全波片与1/4波片。

三、PGY-03偏光应力仪核心技术优势
为满足新版标准与药典的严苛要求,山东泉科瑞达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推出的 PGY-03型偏光应力仪 成为药企、包材厂商及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理想选择。其核心优势体现在:
1. 高精度测量,满足药典极限要求
光程差分辨率高达 0.1 nm,测量误差 ≤±2 nm;
偏振场直径 ≥150 mm(远超药典要求的85 mm),全面覆盖各类规格药瓶;
配备565 nm全波片与高精度1/4波片,完全符合GB/T 15726-2021及《中国药典》4022通则。
2. 智能化操作,提升检测效率与一致性
彩色液晶触摸屏支持 定性观察 + 定量分析 双模式;
内置应力色标库与自动计算软件,实时生成应力分布热力图;
自动识别“暗十字分离”区域,精准定位最大应力点,避免人工误判。
3. 全流程合规,支撑GMP与审计追溯
支持用户权限分级、操作日志自动记录、电子签名;
检测数据可本地存储、导出或无线上传至LIMS系统;
自动生成符合GMP要求的检测报告,助力企业通过药监审计。
4. 适配多样场景,覆盖全产业链
适用于无色/有色玻璃瓶、安瓿、西林瓶、输液瓶等多种药包材;
可用于研发阶段材料评估、生产线上退火工艺监控、入库质检及第三方认证。
四、结语
在药品质量源于设计(QbD)理念日益深化的今天,药用玻璃容器的内应力控制已不仅是合规门槛,更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。借助如 PGY-03偏光应力仪 这类高精度、智能化的检测设备,企业不仅能高效满足GB/T 15726-2021与2025版《中国药典》的强制要求,更能实现从“事后检测”向“过程控制”的转变,真正从源头筑牢药品安全防线。
- 上一篇:粉针剂西林瓶偏光内应力测试仪的专业解析
- 下一篇:没有了!













网站首页
产品中心
技术文章
一键拨打